人生如白驹过隙,转眼即逝。有人说,活着就是一场修行,每一天都是对生命的礼赞。但也有人感叹,生不带来死不带去,何必在乎那么多?面对人生的终极命题,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"活着"这个问题?
俗话说:"好死不如赖活着。"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消极,但细细品味,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人生几十年,转瞬即逝,我们不该浪费生命,更不该轻易放弃希望。
记得年轻时,我们都是生龙活虎、斗志昂扬的样子。那时候,我们把时间当成生命的全部,对未来充满憧憬。可是,随着年岁的增长,特别是到了晚年,当我们发现自己行动不便,身体每况愈下时,很多人的想法就会发生改变。
我的邻居王大爷就是这样。他今年85岁,身患多种慢性病,平日里总是唉声叹气。有一天,他对我说:"小李啊,我这把老骨头,活着还有什么意思?每天都是痛苦,还不如早点走呢。"
听到王大爷的话,我心里一阵难过。但我明白,这种想法并非个例。生活中,总有一些人在痛苦来临时,想要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。然而,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:即使余生的日子可以倒数了,活着难道就真的没有意义吗?
01 活着,就是希望
"生命不息,希望不止。"这句话虽然老套,却道出了活着的真谛。
想起了古代文豪陆游的故事。这位爱国诗人在临终之前,依然心系国家大事。他告诉子女:"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"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陆游依然没有放弃对国家统一的希望,把这份责任传递给了后人。
有一次,我去养老院探望住在那里的张奶奶。张奶奶今年93岁,虽然身体不太好,但精神矍铄。她对我说:"小李啊,你知道吗?我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呢!"
我好奇地问:"张奶奶,您在学什么呢?"
张奶奶笑着说:"我在学用智能手机。虽然手指不太灵活,但我已经学会了用微信和孙子孙女视频聊天了。看到他们的笑脸,我就觉得特别幸福。"
张奶奶的话让我深受感动。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"活着就是希望"这句话。即使年过九旬,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。
正如作家司汤达所说:"老人受尊敬,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。"老年人的精神状态,往往会影响到身边的人。一个充满希望的老人,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;反之,一个怨天尤人的老人,则会给身边的人带来负担。
我曾经听说过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。李大爷今年80岁,因为中风卧床,生活不能自理。他的儿子李明每天下班后都要照顾他,但李大爷总是百般挑剔,动不动就发脾气。有一次,李明不小心把饭菜洒在了李大爷的衣服上,李大爷顿时大发雷霆:"你这个不孝子!是不是想把我气死?"
李明委屈地说:"爸,我不是故意的。您别生气,我马上给您换衣服。"
李大爷却不依不饶:"你就是故意的!你巴不得我早点死,好继承我的财产是不是?"
这样的场景,每天都在上演。李明疲惫不堪,李大爷也活得痛苦。这不正是"针尖对麦芒",把做人的精神弄丢了吗?
相比之下,我们社区的赵奶奶就是个正面典型。赵奶奶今年85岁,也是卧床不起。但她总是笑呵呵的,对照顾她的保姆王姐充满感激。有一次,我去看望赵奶奶,听到她对王姐说:"小王啊,辛苦你了。你照顾我这个老太婆,我真是感激不尽。"
王姐感动地说:"赵奶奶,您别这么说。照顾您是我的工作,也是我的荣幸。"
赵奶奶笑着说:"工作是工作,但你的用心我都看在眼里。来,我教你唱个小曲儿吧,咱们一起开心开心。"
看着赵奶奶和王姐其乐融融的样子,我深深感受到,带着希望去生活,不仅能让自己活得更好,也能影响身边的人。即使病痛在身,也不会觉得特别痛苦。相反,在抵抗病痛的过程中,反而能产生积极的意义,影响周围的人。
02 活着,就要放下
人生在世,终有一别。最好的活法,就如泰戈尔所说:"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"要做到这一点,关键在于放下。
我的老师张教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。张教授一生荣誉等身,但晚年却选择了淡泊名利。有一次,我去看望他,恰巧遇到他在整理书籍。
我好奇地问:"张老师,您在做什么呢?"
张教授笑着说:"我在清理这些书和奖状。你看,这些东西积累了一辈子,但到头来,又有什么用呢?我打算把有用的书捐给图书馆,其他的就丢掉吧。"
我有些惊讶:"您舍得吗?这些可都是您一生的心血啊。"
张教授摇摇头,语重心长地说:"小李啊,人到了我这个年纪,就该学会放下。这些外在的东西,带不走的。真正重要的,是内心的平静。"
张教授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。是啊,人生在世,最终都要面对离别。与其执着于身外之物,不如学会放下,安静地活下去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善待,也是对子孙的福气。
想起了北宋文豪苏轼的故事。苏轼一生坎坷,多次被贬,最远到了海南。但在晚年得到赦免,启程回京时,他写下了"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"的诗句。这何尝不是一种放下的智慧?
再比如王安石,为变法操劳多年,最终却选择了退隐。面对诽谤和非议,他选择了淡然处之。临终前,他对妻子说:"只是散尽家财,广修善事便了。"这种豁达的态度,不正是放下的最好诠释吗?
生活中,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,一辈子带着欲望、仇恨、不满、尴尬、心结等负面情绪,导致自己的心病比身体的病更难受。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。
我有个朋友小张,年轻时和同事有过矛盾,一直记恨在心。即使退休了,还时常为此烦恼。有一天,我对他说:"小张啊,都过去这么多年了,何必还记着这些呢?放下吧,给自己一个轻松。"
小张听了,若有所思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告诉我:"你说得对,我想通了。那些过去的恩怨,带到棺材里又有什么意义呢?现在我觉得轻松多了。"
是啊,把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带到棺材里,把过去的破事放不下,把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,这些都会让人活得很累。相反,如果能够放下,就会发现自己无事一身轻。
计较太多,总是觉得内心"很沉重",那才是一辈子都活不明白的真正悲剧。
03 活着,就有真爱
人到暮年,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和爱情。很多夫妻,平日里可能吵吵闹闹,但真的要面对生离死别时,却会发现彼此的感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。
我认识一对老夫妻,王大叔和李大妈,结婚五十多年了。平时两人没少拌嘴,但当李大妈患上了癌症后,王大叔的表现让所有人都感动不已。
王大叔每天细心照顾李大妈,从不抱怨。有一天,我去看望他们,听到王大叔对李大妈说:"老伴啊,咱们结婚这么多年,我还没带你好好旅游过呢。等你病好了,我带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"
李大妈虚弱地笑了笑:"你呀,就会哄我开心。我这病啊,哪还有机会出去玩啊。"
王大叔握着李大妈的手,坚定地说:"别瞎说,你一定会好起来的。我答应你,只要你还在,我就带你去看遍中国的大好河山。"
这让我想起了沈阳的谷向东夫妇的故事。谷向东的妻子高志侠患癌后,医生预言她活不过三年。面对生死考验,谷向东决定带着妻子去旅行,看看她想看的风景。
奇迹般的是,在这段旅程中,高志侠的病情竟然好转了。夫妻俩一起旅行了二十多年,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。这不正是爱的力量吗?
在电视节目《向幸福出发》的舞台上,高志侠感慨地说:"感谢他不离不弃倾情相待的深情和温柔。"而谷向东则表示:"只要妻子还活着,就一定要带着她出去走走,死也要死在路上。"
这样的真爱,不仅存在于夫妻之间,还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。我有个远嫁他乡的表姐,年过六旬了。去年得知家乡的弟弟生病,二话不说就买了机票回来看望。
表姐说:"我这把年纪了,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见到弟弟。趁现在还能动,多看看他,多陪陪他。"
这种亲情的力量,往往在困难时刻更加凸显。就像年轻夫妻一起奋斗,共同熬过低谷一样,老年人之间的真挚感情,也能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彩。
此外,还有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之爱。我的同事小王,为了照顾患病的父亲,毅然辞去了高薪工作,回到老家。他说:"赚钱是为了什么?不就是为了家人过得好吗?现在爸爸需要我,我觉得陪在他身边比什么都重要。"
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,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?
更让人感动的是,有时候一个积极向上的老人,即使在病痛中遇到困难,也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。我们社区有个张爷爷,虽然年过八旬,但一直热心公益事业。去年他生病住院,邻里街坊自发组织募捐,帮他渡过难关。
张爷爷感动地说:"我这辈子没白活啊。平时帮助别人,现在自己有难,大家都来帮我。这就是人间真情啊!"
是啊,得到爱,传递爱,引发爱,这何尝不是人生的重要意义?
正如小说《活着》中所写:"死人都还想活过来,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。"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,而在于如何度过。
时间催人老,也催人奋进。关键看你如何选择。没到最后一刻,人生总有变数,总有转机。
我们不该做悲观主义者,更不该丢失善良的本性。就像诗中所说:"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"即使生命走到尽头,我们也可以滋养这个世界。
这一生,来时不带一粒尘,去时肥沃一片土。让我们珍惜当下,活出生命的精彩,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吧。
以上就是本篇文章【原创人老了,生活不能自理,活着有什么意义】的全部内容了,欢迎阅览 ! 文章地址:http://b520j1985.cs-ej.cn/news/13305.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成事e家移动站 http://shink.cs-ej.cn/ , 查看更多